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Welcome! Enjoy 100 ntd credit when you join as a member!
Login as a member to enjoy discounts!
Free shipping for 2 boxes
卡路里(calorie)就是食物裡的「能量單位」,用來表示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能提供多少能量,供身體完成走路、跑步、思考、呼吸等活動。卡路里在營養學裡有兩種單位:
所以,1 大卡 = 1 千卡 = 1,000 小卡 = 1,000 卡路里
食品包裝上看到的「熱量 250 卡」其實是 250 大卡(250 kcal),只是日常會省略「大」這個字。
另外,1 千卡的意思是指「讓 1 公升的水升高 1 ℃ 所需要的能量」。所以,當你吃下一塊 100 大卡的餅乾,這些能量足以把 100 公升的水升高 1 ℃。
雖然食物包裝多用大卡(kcal)標示熱量,但在國際單位制(SI)裡,熱量應該換算成焦耳(J) 或 千焦(kJ)。
在科學、物理或工程領域,大多會用焦耳來表示能量。焦耳告訴我們,完成一件事需要多少能量,不管是加熱水、移動物體、或是讓電燈發亮,都可以用焦耳來表示。
卡路里與焦耳、千焦的換算是:
1 千焦(1 kJ)= 1,000 焦耳(J)
1 大卡(1 kcal)= 4,184 焦耳(J)= 4.184 千焦(kJ)
未滿 18 歲的男孩與女孩,熱量需求會隨年齡與活動量而變化。
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(DRIs)說明,幼兒期每天約 1,100 至 1,600 大卡,小學階段會增加到 1,800 至 2,300 大卡。
進入青春期時因成長加快,男生可達 2,400 至 3,000 大卡,女生則在 1,900 至 2,500 大卡之間。
以 19 至 30 歲的男性舉例,若屬低活動量每天大約需要 1,850 大卡,中活動量則為 2,150 至 2,400 大卡,高活動量則約 2,700 大卡;女性同年齡層低活動量約 1,450 大卡,中活動量約 1,650 至 1,900 大卡,高活動量則約 2,100 大卡。
隨著年齡增加、基礎代謝下降,建議熱量攝取會略為減少,例如 51 至 70 歲男性低活動量建議為 1,700 大卡,女性則為 1,400 大卡。
活動量的分類主要看日常生活與運動習慣:低活動量多為辦公室或靜態工作,中活動量則包含規律的輕至中度運動,高活動量則是長時間的中高強度運動或體力勞動。
老年人的熱量需求會隨著年齡與活動量下降而減少,主要是因為基礎代謝率隨肌肉量與活動量降低而變慢。
71 歲以上族群,男性的低活動量約 1,650 大卡,中活動量為 1,900 至 2,150 大卡;女性的低活動量約 1,300 大卡,中活動量為 1,500 至 1,700 大卡。
除了熱量數字,人類的健康飲食更應該注重飲食「質」的平衡。
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以六大類食物為基礎:全穀雜糧、豆魚蛋肉、乳品、蔬菜、水果,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,並維持三大營養素比例。
Yu Bar 也提醒,除了關注熱量攝取,足夠的水分、規律的運動、充足的睡眠,以及避免過多高糖、高鹽、高油的加工食品,對成長發育都同等重要。
延伸閱讀:嘴饞怎麼辦?6步分辨假性飢餓,7招控制食慾+4類不罪惡健康食物
基礎代謝率(Basal Metabolic Rate, BMR)是人體在完全靜止、安靜且舒適的環境下,維持生命與基本生理功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。
即使你一整天躺著不動、不工作、不運動,身體依然需要能量去維持心跳、呼吸、血液循環、腦部運作、體溫調節,以及細胞修復與新陳代謝。這些運作消耗的,就是基礎代謝所需要的熱量。
BMR 會受到年齡、性別、身高、體重、肌肉量等因素影響,其中肌肉是非常「燃燒能量」的組織,因此肌肉量多的人基礎代謝率通常比較高。
若要討論基礎代謝率(BMR)的算法,David Frankenfield 在美國飲食學會期刊投稿說明較可靠的計算方式是 Mifflin-St Jeor 公式:
假設一位 30 歲女性,身高 160 cm,體重 50 kg:BMR =(10 × 50) +(6.25 × 160)−(5 × 30)− 161 = 1,189 大卡/天
計算結果代表,這位女性即使整天完全靜止、不工作、不運動,僅僅維持呼吸、心跳、血液循環、腦部活動、體溫調節等生命基本功能,仍然需要大約 1,189 大卡的能量。
了解基礎代謝算法之後,下一步就是計算 TDEE(每日能量總消耗, 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)。
TDEE 會計入你的基礎代謝率、日常生活活動與運動所消耗的能量,比 BMR 更能反映你一天實際會用掉多少熱量。
TDEE = BMR × 活動係數
常見的活動係數參考如下:
延續前例相同條件的女性,BMR 約為 1,189 大卡/天。如果她屬於中度活動(活動係數 1.55):TDEE = 1,189 × 1.55 = 1,842.95 大卡/天
如果這名女性想維持目前體重,每天大約需要攝取 1,843 大卡。若要減重,可在此基礎上製造熱量赤字(如減少 300 至 500 大卡);若要增肌,可適度增加熱量攝取並搭配訓練。
接下來可以使用這張由衛福部彙整的運動熱量消耗表,它把各種運動在 30 分鐘大約會消耗多少熱量寫得很清楚,使用者能把「每天要消耗的數字」直接換成「做哪些運動、各做多久」,行動將更具體。
你可以先決定你要的每日赤字數字,在表上根據「你的體重」那欄挑選運動,接著依數字湊出目標,大於或接近就好。
舉例,你的體重是 50 公斤,你算出自己的 TDEE 約 1,843 大卡,想每天做出 300 到 400 大卡的熱量赤字。
比對下表,建議可以這樣安排:
我們吃的每一口食物,其實都是由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與脂肪組成,這三大營養素會提供熱量給身體使用:
如果一份餅乾的營養標示為碳水化合物 20g、蛋白質 3g、脂肪 5g,熱量就是:(20×4)+(3×4)+(5×9)= 80 + 12 + 45 = 137 大卡
所以之後當你看到食品包裝的營養標示,就能自己計算熱量了!
成功大學醫院家庭醫學部發布《常見食物熱量對照表》,以下以表格部分節錄。
Yu Bar 的每一根蛋白棒都會清楚標示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脂肪含量,方便你依公式計算熱量。
例如蔓越莓機能蛋白棒,每根僅 137 大卡,含 10.2g 蛋白質 與每日參考值 100% 維生素 C,熱量控制剛剛好,為你補充關鍵營養。
YuBar 三款主打口味與特色:
不論是控制體重、運動後補給、或下午茶健康點心,Yu Bar 都能讓你精準掌握攝取熱量,同時享受美味。
不一定,真正決定體重變化的關鍵是熱量赤字。
只要你每天攝取的總熱量少於消耗的熱量,體重就會慢慢下降,不一定要侷限在全水煮、全低油的飲食型態。
雖然理論上只要熱量夠低,吃什麼都能瘦。但實務上如果餐餐都依靠高糖、高油的食物來維持熱量赤字,不僅容易餓、飽足感低,還可能因營養不足影響身體狀態。
另一個重點是「長期、可持續執行」的計畫,如果過於嚴苛地限制自己只能吃水煮餐,很可能因為口味單調、飲食不滿足而中途放棄。
聰明的做法是以健康低熱量食物為主軸,搭配少量自己喜歡的食物作為精神調劑,既能維持熱量赤字,又不會覺得生活被剝奪,減肥之路就能走得更長久。
優先選擇「低熱量密度」的食物,例如蔬菜、水果、燕麥、糙米等全穀類,因為它們含有大量水分與纖維,能增加飽足感,卻不會讓熱量飆升。
其次,運用「健康替換」的概念,把高熱量的食材或烹調方式換成相對清爽的選擇,例如用水煮或烤取代油炸,用無糖豆漿取代全糖奶茶。無須大幅減少食量,就能自然降低熱量。
使用小一點的餐具、先將食物分盤好再用餐,或是在飯前喝一杯水、先吃一份沙拉,能讓飽足感提早出現,避免不知不覺吃太多。
另外,減少含糖飲料、手搖飲與酒精,改以水、無糖茶或黑咖啡取代,不但能省下大量液態熱量,也有助血糖與代謝的穩定。
最後要確保飲食均衡,每餐適量攝取蛋白質、蔬菜與健康脂肪,不要長期只吃單一類型食物,才能讓減重過程更穩定,降低復胖的風險。
營養標示和實際熱量可能有正負 20% 誤差,烹調方式與份量更會讓家常菜的熱量差異更大。
其次,同樣的卡路里不同食物對飽足感與吸收率影響差很多,單看數字無法全面反映營養價值。
長期精算也容易讓人覺得繁瑣甚至焦慮,過度追求低卡反而忽略蛋白質、纖維與維生素的均衡攝取。
Yu Bar 認為,卡路里應作為參考工具,重點還是選擇天然、少加工且營養密度高的食物,才能真正吃得健康。
如果你想更了解每天吃進去多少熱量,或是想減脂、增肌、維持健康飲食,會推薦下載 MyFitnessPal 這款 App。
另外,條碼掃描功能現在是 Premium 專屬,免費用戶無法使用。
「每份」是產品自訂的食用量,往往遠小於實際吃掉的量;「每 100 克」則是最公平的比較基準。選購時,務必以 100 克標準對不同商品進行比較,避免被「低熱量」的假象誤導。
高熱量不代表一定不健康,關鍵在於熱量來自何種營養素。
若熱量主要來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,實際比糖分高卻缺乏營養密度的產品更有益健康。可計算「蛋白質密度」來判斷蛋白質的營養效率。
反式脂肪會提升壞膽固醇、損害心血管,應該完全避免;即使標示為 0,也有可能因台灣標準未滿 0.3g 可標為零而被低估,可以透過查看成分表中是否出現「部分氫化油」來確認。
Yu Bar 全系列的蛋白棒堅持不添加反式脂肪,所有口味均為 0 反式脂肪,安心補充營養無負擔。
鈉含量過高(如每份超過 300mg)則應提高警覺,過度攝取容易引發高血壓與腎臟負擔。
成分列表的排列順序代表含量多寡,越前面表示加得越多。
若前三名是「糖、棕櫚油、麥芽糊精」,則該產品極可能熱量高、營養密度低;若是「燕麥、堅果、水果」等天然原料為主,則是相對優質的選擇。
「天然」、「五穀」等字樣不代表實際富含營養。
例如花生醬雖蛋白質高,但熱量也高,並不是理想蛋白質來源;「五穀麵」若五穀排在成分末位,實則與白麵無異。行銷語言不受法律限制,只有營養標示與成分表才是可依據的事實依據。
延伸閱讀:代餐是什麼?代餐減肥真的有效果?代餐4大好處+正確吃法分享!
想吃點心卻怕卡路里超標?推薦你試試看 Yu Bar 機能蛋白棒。每根都兼顧高蛋白與營養補給,控制熱量的同時,也能滿足味蕾與心情的雙重期待。
蔓越莓機能蛋白棒像是活潑的午後音符,咬下去的瞬間,彷彿酸甜的清新在嘴裡輕快綻放,與酥脆口感交織,讓人有種一口接一口的衝動。
它的酸甜平衡得剛剛好,很適合在下午三點的小餓時刻,當作讓情緒回溫的小確幸。
抹茶機能蛋白棒則走的是沉穩內斂的路線,茶香溫柔地包住舌尖,帶著淡淡的回甘,彷彿坐在榻榻米上品一杯抹茶,不慌不忙地享受那份安靜。
它不會太甜,反而讓你越咀嚼越能感受到茶香的層次,是工作空檔或閱讀時的好伴侶。
每根僅 132 大卡,含 10g 蛋白質+5g 膳食纖維(膳食纖維含量相當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的 20%)。
抹茶清香低甜,兼顧飽足感與消化機能。
加入綠茶萃取、啤酒酵母、菊苣纖維,改變細菌叢生態、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。
提拉米蘇口味像是一場迷你甜點旅行,咖啡的微苦與可可的香氣交錯,甜度恰到好處、不膩口。每根含 120mg 咖啡因與 10g 蛋白質,就像同時喝下一杯冰美式再搭配一杯蛋白飲,最適合在運動前補給,或是早晨、長途開車時來一根,瞬間把心情和精神都拉回最佳狀態。
每根僅 128 大卡,含 10g 蛋白質+5g 膳食纖維(膳食纖維含量相當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的 20%)。
含有 120 mg 咖啡因(接近一杯美式),搭配藤黃果與綠咖啡豆萃取,精神補給不負擔。
布朗尼般紮實濕潤,加上蛋白脆粒,層次豐富,適合早晨提神、運動前後或長時間專注工作、讀書時食用。
酸甜的蔓越莓、溫潤的抹茶、濃郁的提拉米蘇,各有讓人著迷的理由。還在猶豫要選哪一款口味?別糾結,不如點擊購買連結把 Yu Bar 機能蛋白棒全帶回家,隨心情挑選,讓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美味與能量相伴。
Yu Bar 為一般食品,僅供作為日常營養補充使用,非屬醫療用途,無法治療、預防或改善任何疾病。產品內容無法取代均衡飲食與正常作息。如您正處於懷孕、哺乳期間,或患有慢性病、特殊疾病,亦或有特定飲食控制需求,食用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建議。